【城市地理】老社区的蝶变之路 重庆民主村竟然这么好逛

文 + 崔红 胡家密

图 + 左小朵 Cathy 部分图片由九龙城市更新公司提供

位于重庆市九龙坡谢家湾街道的民主村,曾被不少市民戏谑为“城市中的一块伤疤”,破旧的小区、嘈杂的环境、阴暗的巷道是贴在它身上多年的标签。作为工业时代遗留下来的记忆,民主村在时代洪流下走上了蜕变之路,并成功逆袭,一跃成为城市更新中的样板村。

老建设厂的传奇过往

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四月的重庆春雨缠绵,雨汽化为薄雾,在城市的上空变幻着轻灵的姿态。谷雨分为三候,“一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戴胜降于桑”。在这万物葳蕤之际,一个隐于闹市中的城中村,也迎来了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

2024年4月22日下午,正在重庆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了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的民主村社区,实地了解了当地实施城市更新和保障改善民生等情况。看到民主村焕然一新的面容之后,习近平总书记颇为感慨,他指出,老旧小区改造是城市更新的一个重点,也是一项民生工程,既要保留历史记忆和特色风貌,又要解决居民关切的实际问题。而从充满荣光的建设厂家属区,没落为遭人嫌弃的“老破小”,再到如今深受市民和游客喜爱的网红打卡地,民主村在不断的更迭中,为山城老百姓诠释了生活的幸福之道。

曾经黄葛树下的老社区,遍布老旧的餐饮店,杂乱的街道上行人步履沉重,在黄葛树遮天蔽日的罅隙中,偶有阳光能够穿透下来。这是一片鲜有游人踏足的城中村,也是一片在过去岁月里激情澎湃过的家属社区,关于它的热辣岁月,以及那些同时代浪潮一起翻涌的往事,还得从一百多年前开始说起。

19世纪中后期的清朝,在经过两次鸦片战争以及太平天国的双重打击下,已经是内外交困,急需一个转变的契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一批朝中官僚认识到可以利用西方坚船利炮,实现富国强兵,从而继续维护清朝统治,史称“洋务派”。他们主张实业救国,并喊出了“自强求富”的口号。张之洞便是其中的代表。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在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后,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萌发了兴建新式枪炮厂的想法。后来,张之洞改任湖广总督,并获准在湖北汉阳大别山建设湖北枪炮厂。该厂于1892年开始动工,历时两年方才建成,随后又改名为汉阳兵工厂。

据武昌起义中湖北新军第八镇的一位士兵回忆,当年第八镇士兵使用的步枪全部由汉阳兵工厂出产,因此有人推断,1911年10月10日晚上,武昌起义新军所开的第一枪,用的很有可能就是“汉阳造”。而正是这一枪,打响了推翻千年帝制的辛亥革命。在随后的抗日战争中,诞生于清末的“汉阳造”步枪是中国军队的主力枪械,无论国民党军队,还是八路军、新四军或是游击队,都曾大量使用“汉阳造”。抗战爆发后,日寇不断进逼中国内陆,汉阳兵工厂在完成两次搬迁壮举后,最终于1939年落脚至重庆鹅公岩。来到重庆的汉阳兵工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纳入新中国国防工业体系,并经过两次改扩建,成为了拥有1.2万余名职工的大型兵工厂。这之后,光荣的“汉阳造”神话还在继续,其一直在抗美援朝等战场上发挥着作用,成了中国战争兵器史上的一个传奇。

1957年4月,搬迁后的汉阳兵工厂定名为“国营建设机床制造厂”,并贯彻“军民结合”的方针,在加强军工生产的同时还能进行民品生产,随后开启了建设厂百年传奇的新征程。

改革开放后,为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建设厂由军工向着军民融合转型。1980年,建设厂开始摩托车生产,并成功带动重庆汽摩产业集群的形成,建设厂研制的峨眉射击步枪,也曾多次助力我国运动健儿获得佳绩。1999年,建设厂生产的阅兵项目产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50周年庆典中亮相,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得到中央军委、国务院通令嘉奖。2009年,建设厂整体搬迁至花溪,继续为国为民发挥能量,续写百年传奇辉煌,而谢家湾厂区旧址上,则开启了属于万象城的新时代。

时光易逝,曾经的建设厂不复存在,而在高楼大厦围绕而成的万象城背面,便是尚存于此的建设厂家属区——民主村。在无数人的心中,建设厂是他们难以忘怀的青春时光。从直港大道口到袁家岗,都属于建设厂区范围。当时,民主村所在的家属区内,食堂、电影院、学校、派出所等一应俱全,可以满足所有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每逢饭点,民主村内家家飘香,大人们吆喝着野在街巷玩乐的孩子们回家吃饭。

等到那些奔跑在街巷的孩子们长大后,民主村便换了另一副面容。曾经的食堂、坝坝电影、广场的交谊舞消失不见,换上的是川流不息的汽车、不算宽敞的过道、零散的街边蔬菜水果摊、简易门头的换锁店、拥有老师傅手艺的剃头店……跨越两三个世纪的建设厂民主村家属区似乎仍然被一种温情萦绕着,仿佛大树的根系一般,将这里的每个人连接在一起,完成一代又一代的生命延续。

老旧社区的华丽蜕变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不断更新,民主村陷入了尴尬境地。民主村片区地处九龙坡区杨家坪步行街和万象城两大商业片区之间,地势落差大、无路直通,再加上旧房破损、业态相对落后,更新改造势在必行。因此,九龙坡区希望通过城市更新,让老小区焕发新容颜,从而在延续民主村街坊邻里情的基础上,共创一个新的美好家园。

从轨道交通谢家湾站出来,走过万象城后,便可直抵民主村的入口。从杨家坪横街向下直行,可以一览改造后的民主村内景。值得一提的是,民主村作为重庆城市更新项目之一,在启动后就广纳居民意见,通过召开院坝会、入户调研、发放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区域内的情况和居民需求进行全面了解,从而对其居住环境、配套设施等进行分批分期改造提升。顺应民意和时代发展潮流的更新之路,于2022年初正式开启,在经过一年的精心改造之后,民主村社区一期已于2023年4月开街。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民主村在改造之初就夷平了最北边和万象城之间的堡坎屏障,使其变身为12米宽的柏油大道,此路为民主村成功引入大量人流。从这条路继续下行,可发现民主村内除了道路整洁外,街巷两边还注入了许多新业态,以便更好地满足大家的生活需求。在经过反复斟酌和招商引资后,民主村最终规划出3个区域来实现业态更新。沿着杨家坪横街从北往南依次是“新潮时尚”区、“社区服务功能”区和“市井烟火”区。

作为民主村最北边的“新潮时尚”区,主要以新青年为消费群体,分布着集装箱造型的库迪咖啡和ACE PAPER策展商业、靠山路泰餐、黄粽仁、牧马人火锅等业态,成为街区入口的“流量王”。位于民主村中部的“社区服务功能”区,则是重庆市一号信箱、民主村综合市场、民主村红色管家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卫生院、社区公益食堂、三师进社区工作站(一间咖啡厅)、社区会客厅等社区功能配套的所在地,形成了“社区服务核”。

其中,旧貌换新颜后的民主村综合市场,以其兼容并蓄的姿态容纳了众多颇具创意的品牌,包括潮流的和牛烤肉店“低音黄瓜”、花舍、面包店、日料店等文艺小店也在陆续入驻。在菜市场里喝咖啡、吃烤肉,甚至是看演唱会都有望实现。公益食堂不仅抓住了大家的胃,还抓住了大家的心。一楼除了18元任选的自主饭堂,还有鑫记赖抄手、云南过桥米线、街头牛排等小店,让来客们可以享受一段幸福“食”光。当然,位于楼上的易老头江湖小炒、酸汤小黄牛、塔斯汀汉堡等也为居民和上班族们提供了多样的选择。

提到美食,自然得说到位于最南边的“市井烟火”区。该区取名为“半坡聚落”,聚集着民主村原有的老牌美食迭代新店,力图将其发展成更好的品牌。民主村本就是一个火锅聚集地,牧马人火锅、小天后火锅、猪脑壳火锅等在这里做得风生水起,改头换面后,依然生意红火,引得人七拐八拐走进街巷寻找熟悉的味道。正是这样的布局,使得新老交汇,兼具传统和潮流,成为具有人文烟火气的新街区。

除此之外,令许多老居民欣慰的是,民主村内拥有“高龄”的苏式红砖楼建筑得到了保留、重修。在民主村老居民看来,村内曾经100多栋的老建筑跟着他们一起长大,是几代建设厂工人的时代记忆。他们在红砖房内从牙牙学语的稚儿变成洋溢着笑颜的新婚燕尔,然后走出民主村,到更远的未来。因此,这些红砖房是他们的成长馆,看着它们,仿佛能回到那个摇曳着零碎树影的闲散夏日。出于这方面的考虑,民主村内标志性的红砖房被保留部分老墙体,进行内部空间重构,并在墙体外加设钢和玻璃罩,成为城市更新文化展陈馆,充分展示九龙坡区城市更新试点以来的成果,以及社区的历史文化传承。此外,分布在民主村内的社区巧匠坊、便民服务数字平台、红蚂蚁志愿服务驿站,也都给此地增添了不一样的温情,让到访者们有了宾至如归的感觉。

新民主村的引流密码

不管是游客还是老居民,来到此地游览完毕后,都会发现民主村内的楼房穿上了“新衣”,如蜘蛛网般的管线被隐藏于地,宽敞亮堂的道路和新潮别致的街心花园悄然树立在楼栋间,它们让整个民主村改变了新颜,而这一切与有关城市更新政策的贯彻落实息息相关。

2021年11月,住建部发布了《关于开展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北京等21个城市开展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工作,而重庆市九龙坡区因“四老规模占主城九区的21%,城市病积久成疾”,被纳入了这张名单之列。随后,九龙坡区委、区政府启动了城市更新三年攻坚行动,九龙城市更新公司以此为契机,开启了民主村片区城市更新项目,项目采用“留、改、拆、增”多元模式,努力作答,从而使得一座“城中村”焕发新机,成为了一个城市有机更新的新范本。

据悉,总面积580亩的民主村片区对标的是党建统领四方共治的新模式,即“以民主村红色管家党群服务中心为一个中心,社区党委、区商圈办党支部、九龙城市更新公司民主村项目党支部、非公党组织引领辖区为N个党小组”的“1+4+N”共治模式,全力助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这种模式让民主村的更新,不只是从旧到新的转变,还成为城市发展的有机体,融入城市系统中,成为居民们的新家园。

如今的民主村褪去了老旧的皮囊,树荫底下的潮湿已然蒸发,那些曾经斑驳的小路和窄巷里的小店都换了暖黄色的新衣裳。年轻人三五成群,或在森林餐吧店里举杯,或在文艺小咖啡店外闲坐,来此旅行打卡的人更是花样百出,头顶一个红色的塑料框,上面印着硕大的“重庆”二字,按下快门,这是属于他们的新式“到此一游”。从前的居民也并没有离开,他们选择和外界共享民主村,每当夜晚华灯初上,火锅店的吆喝声混杂着游客的交谈声此起彼伏,这是属于民主村社区居民和外来人之间心照不宣的默契。将文创融入生活,在留住人间烟火的同时,民主村实现了它的破茧重生。

自诞生起,民主村便与重庆这座山水之城命运相连。在时代洪流的冲击下,它经受住了考验,承载着历史和故事的老社区在经过更新改造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目前,一期改造的良好效果给民主村引来了大量的招商投资,二期改造工程也随即展开。在未来,民主村还将按照完整社区和未来社区的理念,打造生态优先的绿色海绵社区、人行优先的全龄友好社区等,并为居民们以及到访者们提供更完善的社区服务,从而成为重庆居住社区提升示范样板。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民主村的“花路”还很漫长。

本文来源于“环球人文地理”公众号,侵删。

  • 地址:重庆市南岸区南滨路弹子石广场
  • 电话:023-63730777
  • 邮箱:cqsghzlg2005@163.com

版权所有 重庆市规划展览馆

渝ICP备14001723号-3 渝公网安备 50010302002400号

技术支持:

瑞秀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