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规划展示场馆发展交流会集锦】赵幸 | 紧密围绕首都规划工作主线,讲好“怎样建设首都”的规划故事

城市规划展览馆,是一座城市的地标和名片,更是社会大众认识城市、了解城市的重要平台,一座规划馆即是一座城,在这里,我们可以触摸先辈们浴血拼搏的痕迹,可以找寻当下美好生活的共鸣,也可以展望未来城市欣欣向荣的发展前景……

前不久在渝举办的全国规划展示场馆发展交流会上,九位规划展示行业专业人士结合一线经验,从他们的视角为大家深度剖析如何提升规划馆展示服务水平,怎样打造一个能够让市民更深入认识城市、读懂城市、爱上城市的规划展览馆。

今天,让我们共同回顾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副馆长赵幸的主题演讲《紧密围绕首都规划工作主线,讲好“怎样建设首都”的规划故事》,看看北京市规划展览馆的宝贵经验。

主讲人:赵幸

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副馆长(主持工作), 高级工程师。曾任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设计所副所长、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所主任工程师,长期开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城市设计、公共艺术、规划公众参与工作。

引子

正阳门下、中轴线旁,坐落着北京市规划展览馆。

这里是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的第一站,是2022年北京市新一届市委领导班子理论学习中心组考察学习的第一站,是2023年市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第一站。

这里是首都国际交往的主要窗口,自2004年以来,接待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要、首脑代表团1300余个、3万余人。

这里是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首都治理思想的主要窗口,每年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党政机关参访超过150个。

这里也是面向市民解读首都规划理念、展现首都建设成就的主要窗口,仅新版总规公示期间就接待2.5万名公众来馆参观,留下1.15万条意见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首都规划的唯一性决定了首都规划展示工作的特殊性。紧密围绕首都规划工作主线,讲好“怎样建设首都”的规划故事是规划展览馆的使命。

阐释首都规划治理的重大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北京的规划,最根本的是要解决好“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个重大时代课题。

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北京市谋篇布局,以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第七版城市总体规划、北京城市副中心控规、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搭建起首都规划体系的“四梁八柱”,确立了“三级三类四体系”的国土空间规划总体框架,通过一系列专项行动、重大事件、配套法规和保障机制,全面推动规划落实。在这一过程中,如何让全社会理解首都城市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型和首都规划建设格局的历史性变化,是首都规划展览展示工作最重要的任务。

2017年我们在规划展览馆举办了第七版城市总体规划草案公示展,展览从城市战略定位、空间布局、资源配置、城市风貌、城市治理、实施保障六大方面解读总规主要内容,尤其对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城市减量发展思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市民关注的问题进行充分解读。在一个月的展期内,上到87岁、下至5岁的市民都留下了自己的感言。我们对多达90万字的公示意见进行系统分析发现,公众提到最多的就是“问题”和“希望”。平均每三个人就会提出一个“问题”,表现出市民对于城市规划建设有着自己的观察、思考和观点。其次就是“希望”,通过这次公示展的解读,我们看到大多数市民都对于北京的发展怀有更强的期待与信心。

总体规划的公示是重大的城市事件,而在落实总规的长期过程中,如何系统谋划规划展览展示的主题,持续深入细致地解读规划理念与成就,则是我们应当思考的问题。

为了阐释首都“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我们策划北京-丹麦的双城对话,展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编制过程,展现新中国大国工匠的建造智慧。

为了阐释“都与城”“舍与得”的辩证关系,我们解读副中心、核心区控规方案,展示绿隔地区减量提质的规划实施成果。

为了阐释超大城市治理“大城市病”的精细化治理体系,我们讲述城市设计的“基调与多元化”,展示轨道一体化建设的理念与实践,总结老旧小区改造新模式。

为了阐释冬奥盛事对首都圈协同发展的牵引作用,我们回溯双奥之城的建设历程,解读京津冀地区“地域一体、文化一脉”的发展蓝图。

我们在总规实施第一个五年之际,策划总规实施成果展、制作了讲述“首都与规划”“都与城”“城与人”“首都与时代”故事的《首都规划》宣传片,以其为主要载体,向全社会阐释新时代首都规划工作是如何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总体规划的贯彻落实。

我们用展览的语言解读北京正在以何种方式思考和解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也邀请社会各方参与到共同探索之中。

搭建首都治理的共创平台

为了让更多元的主体能够参与到首都规划建设的主线之中,规划展览馆也发挥着首都治理共创平台的重要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超大城市有效的治理体系,要靠“共治”来实现。

我们创建城市外交平台

在北京-哥本哈根友好城市10周年之际,我们策划了双城记展览,围绕生态友好、出行友好、儿童友好的共同话题,交流分享北京、哥本哈根两地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尽管两个城市的形态和文化有着诸多不同,但在展览的对话当中我们发现,我们共同希望为下一代建设一座更绿色、宜居的明日之城。展览的策展方式也贯穿可持续的做法,90%的布展物料在展期结束后都得到了回收利用。

我们搭建行业互动平台

在北京市轨道交通一体化展览中,我们凝聚全市100余家参与一体化工作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单位合力,展示800余公里城市轨道建设历程和60个最具代表性的站点实例。在这一过程中,轨道人们也扮演着科普工作者的角色,代表行业向公众、向自己的孩子们讲述轨道一体化的价值,也用幽默的文创语言让更多公众关注到轨道建设的成效。

我们建立青少年城市科普教育平台

协助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开展“我们的城市”青少年城市宣教计划,通过一系列的科普课程、活动、产品,培育下一代对于城市的“认知力、价值观、责任感”。建立少年营城青少年科普教育空间,每年开展60场公益课程,围绕总规实施重点方向征集30余家青少年科普宣传共创力量,形成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科普社群。

我们搭建城市共创平台

成立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城市共创专委会、建立北京责任规划师培训交流基地、签订高校战略合作协议、创设青年城市工作者联合创新实验室,支持社会公众参与名城保护的四名汇智计划,促进跨学科力量共同推动城市治理领域社会创新。

展望首都规划的新时代使命

站在当下的时点,北京市规划展览馆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发表“2·26”重要讲话10周年,也是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建馆20周年,这驱使我们更深入地去思考首都规划工作的核心内涵。

北京作为祖国首都,是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它有着3000余年建城史、870余年建都史、百余年建党史、70余年建国史。首都的规划展示工作既要传承好历史经验和文化遗产,也要回应好新发现、新形势下的新需求、新问题,还要体现北京作为全国首都的首善水平和作为世界大国首都的典范作用。我们所展示的内容应当贯穿国家、首都和城市的不同层面。

因此,建设一个全新的首都规划展览馆就成为放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北京已确定在位于南中轴、凉水河畔的国家级博物馆群内选址建设首都规划展览馆。首都规划展览馆的选址建设是实施总体规划、践行四个中心定位、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重要举措。作为国家级文化设施,首都规划展览馆将为首都国际交往、重大活动、规划行业交流、市民公众参与提供理想的承载条件。

不仅如此,规划展览展示事业也在如雨后春笋般在各个城区和不同尺度的街区内成长起来,将为展览展示事业提供更多专业助力。

结语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是一代又一代首都规划人始终不变的工作主线,是这样孜孜不倦的努力让这座3000年的古城焕发持久的生机。北京是世界规划史上的杰作,能够去解读这座城市、展现规划人为城市发展努力奋斗的足迹,是我们值得骄傲的事业。

演讲文稿整理:刘一诺

供图:北京市规划展览馆、重庆市规划展览馆

  • 地址:重庆市南岸区南滨路弹子石广场
  • 电话:023-63730777
  • 邮箱:cqsghzlg2005@163.com

版权所有 重庆市规划展览馆

渝ICP备14001723号-3 渝公网安备 50010302002400号

技术支持:

瑞秀科技